摘要:对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来说,学案导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136”课堂教学模式,“1”是指生态式导学案。3”是指课堂的训练题目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且具有阶梯形的题目。“6”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评价归纳;巩固达标。 关键词:生态式导学;“136”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目标分层检测 经多年的学案导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呈现 1.预设有针对性、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准确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准。虽然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但并不等同于它就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考虑的中心主要是知识,大脑中很少有学生的存在,这就无从谈起目标的针对性。目前,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内容中仍然存在着对个体生命意识重视不够(新出版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加大了这方面的内容)、公民 教育的思想缺失等弊端。这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自由社会的建设者的培养。所以,在预设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调整和选择,这就是我们每一堂课需要确定的“教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要制订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了解学生,弄清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几方面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2.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呈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叙写学习目标时要将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上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表现性学习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方法等尽快得到较好的落实。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例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更不是描写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述、教会、传授等词语。 3.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 为了准确叙写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反复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细致研读课标,甚至要透过研读课标的内容来理解编者的意图和理念,确立本课教学的具体目标点,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弄清它属于概念、方法还是程序、原理,以便确定具体的掌握程度,并对具体的目标点进行简要的分类。教师还要确定每一目标点的掌握水平要求,比如:是一般了解,还是理解、运用,是能仿照例题进行再现式的运用,还是能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作变式运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充分准备,然后逐条落实明确而细致的目标,就能够避免教学环节游离于教学目标,课堂效率低下的弊病。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在运用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每一个学习目标的落实都需要设计学生活动和情境,学生活动多,课堂的生成必然很多,由于课堂生成是无法在课前预设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在一节生物公开课上,任课老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课前预习,并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来指导学生预习,课堂上采取了集体汇报的方式检测概念的理解情况。无论是学生个别回答还是集体回答都很正确,似乎学生通过自学就掌握了这三个核心概念,但在落实第二个目标即深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发现学生对三个概念并没有落实好,直接影响到下一目标的达成。 科学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136”课堂教学模式,在通过“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后还十分注重“评价归纳和巩固达标”。要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学习目标达成检测方法进行充分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广泛地获取评价信息,尽可能采取丰富多彩的评价方 式,而不是单一的课堂提问。 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课前还可以出示多层次的学习要求。比如:“136”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训练题目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且具有阶梯形的题目。A层次是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创设情境,知识迁移,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铺路架桥。B层次题目是放在分组合作过程中,根据本节内容编制一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基本题目,其目的是达到知识的同化。C层题目放在巩固达标过程中,根据本节内容编制一组关键点、易混点、可考点的题目,其目的是架构知识网络。在课后,学案可以延续使用,部分未过关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后进一步学习、慢慢消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编辑杨兆东 |